新聞動態
精誠團結、合作共贏
先鋒模范|潘意德:我背后有一個集體
作者:
來源:
發布時間:2020-08-13 14:09
接我進施工工地的郭江潮對我說:“老潘工作上是沒話講的!局部工作部署的很細致,還有計劃。生活上,那更是我們的老大哥!”
剛到工地辦公室時,潘經理并不在辦公室。不久后,他推門而來,身著工作褲和T恤,黝黑的皮膚能看出積久日曬的痕跡。
結緣遠方
勤學善思,在嘗試與總結中奮進
在潘意德看來,工地上的活有很大的相通性。雖然他是路橋專業出身,但之前積累的工地經驗,使他來到遠方后能夠更加迅速地掌握地下連續墻施工工藝。初到遠方之時,潘意德也有很多不懂不會的地方,也遇到過問題,犯過錯,但潘意德認為,干工作,一就是一,二就是二,你不會就是不會,不會就要多問、多學。就這樣,潘意德把施工過程中遇到的人都當作“師傅”,在他們身后學習,學習他們的處理方法。項目走的多了,遇到的“師傅”也就多了,同一個問題不同的“師傅”會給出不同的良方,久而久之,在不斷總結反思的過程中,他逐步鍛煉出了面對問題能夠精準的找到最高效解決方法的能力。潘意德表示,年輕人要敢于嘗試,不怕出錯。他常對工地新來的員工說,要勇敢地邁出第一步,多嘗試,多動手,不要怕出錯,人就是在不斷試錯和總結過程中成長起來的,很多東西你不動手是搞不懂的。寧波兒童公園項目槽深深達78m,是當時的“亞洲第一深”基坑,潘意德和大多數同事一樣很害怕,但他還是逼著自己去不斷地探索、堅持,最后取得了成功。
使命在肩,心系集體
潘意德不僅善思好學,還關心集體,在他身上我能感受到濃厚的集體主義精神。剛到遠方的時候潘意德從事的崗位是技術員,并不是施工員。他是公司轉型非常成功的一位員工,能成功轉型與他的責任意識是分不開的,他在做技術員的時候,并沒有因施工不是他的主要職責而對施工工作置之不問。反而,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學會施工,確保即使有一天施工員不在場,自己也能保障工程順利開展。
他是同事眼中的工作狂,有時也會因為工作脾氣急躁起來。他始終有個信念:自己做的好,團隊就帶的好;團隊好,項目就好;項目好,公司就好;公司強大起來,大家就好了。為了保障施工效率與質量,他總是親自帶領工人施工。他說,不在現場,我不放心。當前正值施工旺季,公司人員緊張,南京中勝站施工員未配齊的情況下,潘意德一人自覺承擔了兩個人的責任。地連墻本就是連續性的施工工藝,其工序更是一系列連貫的操作程序,一旦工序斷掉就會引起連鎖反應,影響下一道施工工序,影響下一個槽段成槽時間。2020年7月5日那天,南京中勝站下放鋼筋籠,鋼筋籠57m分8節吊裝,需要起重工在現場吊裝運輸,現場只有他一人懂吊裝施工,且工人不足,潘意德不僅要指揮還要動手吊裝。為了保障工序不斷,他一直堅守在場地內,有時工人倒過一班后,發現他還在現場。30多個小時連續作業下來,潘意德覺得腿都發麻,甚至連飯都不想吃,只想瞇一會。長時間連續作業生理本能反應催促著他去休息,但職責所在,他反復告訴自己再堅持一會,不堅持又得耽誤一兩天。他不允許,更不希望工期拖延,這關乎著遠方的效益與榮譽。長時間的堅持,讓鋼筋籠順利下放,下放過程僅耗時9小時,保證了當天混凝土順利澆筑。
工作中,他總是希望自己干好分內的活后,能幫別人多分擔點。他總是叮囑工人:“筑好地墻,活都是我們遠方的,不管我們前期還是后期的服務部,都是遠方人。”
遠方5年,潘意德獲得了很多表彰:先進個人、優秀員工、工地之星等,但他更希望團隊得到的表彰,他認為這樣更有意義。“前幾年,我們和好多國企一起干的時候,人家總是低看我們一眼,好多工程從開始看不起我們,到干完后高看我們一眼,這種感覺非常好,這個時候,我感覺最有成就感。”
員工的好領導,甲方客戶的好助手
豐富的工地實踐經驗使潘意德能準確衡量工人工作量及工作難度,從而更高效地分配工作。潘意德用自己的集體意識感染著身邊的遠方人,員工各司其職后,主動幫其他的員工分擔工作,在互幫互助的良好氛圍下確保了遠方人良好的工作心態。他笑稱,自己是操心命。他喜歡親臨現場,一個原因是不放心,還有一個是希望給工人帶來斗志。
他喜歡和甲方客戶交流溝通,甲方客戶專業性的建議總是能給他帶來技術上的啟發。因客觀原因出現施工實踐與甲方客戶計劃相左時,他會制定周密的施工計劃和操作依據讓甲方客戶信服。當然,也會有為了維護公司效益、榮譽與甲方客戶“紅臉”的時候,但他總是能及時溝通解決。
他踏浪而來,勇往無前,只因背后有個集體。
上一個: 杭州寶善橋出入口項目開工啦!
下一個: /news/54.html